破窗效應(Broken windows theory)是心理學上面的一個名詞,然而這個名詞的由來,其實是來自於犯罪學的理論,由詹姆士‧威爾遜(James Q. Wilson)及喬治‧凱林(George L. Kelling)提出,這個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,如果被放任存在,會誘使人們群起仿傚,甚至最後變本加厲更加嚴重。
(圖片來自靜心淨語)
破窗效應的基本詮釋是如果一棟在暗處的建築物門窗都完好時,那這棟建築物的門窗多半都可以保持完整,但如果這些完整的門窗有一扇被打破之後,接下來多數的門窗就會陸陸續續的被打破,其實破窗效應的驗證,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隨處可見,並不見得一定會只限制在於所謂的犯罪行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