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雅筑 │ 攝影:賴永祥

什麼樣的學校,一年累積破千人爭先參訪,吸引中國、香港和新加坡等學校來取經?更有學生不遠千里從中國、韓國和香港等地過來就讀?

答案是桃園龍潭的諾瓦小學。來到校園,鵝、鴨、羊、雞自由漫步,一旁種植有機蔬菜。中午時間,三三兩兩學生拿著飯盒到樹下用餐,爬樹玩耍。

 

連老師也成了好奇寶寶

     這裡聽不到鐘聲、沒有課表,更沒有課本;十多年前,就實行主題式課程,設計出台灣鐵道、生態、流言終結者和古道等題目,上課教學以主題為重心,打破學科框限,學習內容也橫跨年級,甚至延伸到國、高中。

     老師更常帶著學生走到戶外,露營、登山、走鐵道、騎腳踏車環島和跨國旅遊等,學生不僅要完成計畫、設計旅程,也得自己想辦法籌資。從靜態到動態,將「主題」一次了解透徹。

     採訪這天,踏進主題是「鐵道」的小一教室,像是來到火車站。老師運用廢棄材料製作剪票口、鐵軌和火車玩具等手工藝作品,書架上放置鐵道相關書籍,讓學生輕鬆進入情境。

     老師一拿起書本,台下鬧哄哄的學生,頓時全神貫注。「集集支線是位在台灣的哪個縣市?」「這是哪個國家殖民台灣時蓋的?」「這是為了興建什麼水力發電廠蓋的呢?」老師拋出的問題,從自然、社會到文化領域,台下孩子舉起小手,搶著發言。

     「學習若是沒有樂趣,塞再多東西也是枉然。」創辦人蘇偉馨,2005年創立此校,當時走遍世界各地考察的她,體認到課本是學習的牢籠,課程若是公式化操作,知識無法真正進入內心。「主題式教學,就是把課程變成連續劇,讓孩子每天都期待!」

     但主題有百百種,如何訂定?「老師要先教自己有興趣的事,」蘇偉馨強調,現在許多教學法,都強調要因應孩子的需求,她卻認為正好相反,「孩子什麼都有興趣啊,老師的角色是幫忙,而不是限制他們。」

     攤開學校的學習地圖,密密麻麻麻的網絡,一個主題就涵蓋上百個教學概念,讓人目不轉睛。為此,老師常得備課到半夜,「不想要被孩子考倒,」校長許佩芬說,連老師都成了好奇寶寶,一聽到新東西就興奮不已,每天都很有挑戰性。

     例如,今年六年級的「生態」主題,其中關卡是找尋台灣的河川汙染源,橫跨自然、社會、人文和歷史,老師得協助學生擬定計畫,讓他們自己學習找資料、野外求生、體能訓練、實地勘察,並採訪環保署和里長等人。

     Eva老師說,學生經由五天四夜的跨縣市勘查後,點燃了學習熱情,堅持要在學校辦成果展覽。當時,全班學生主動犧牲假日,運用廢棄物製作河川、水庫等藝術作品,傳遞環保資訊,兩天展期吸引近千名觀眾,「這些過程都是在磨練孩子的熟度。」


自閉兒也願意交流對話

     曾有人質疑,主題式教學法,能銜接國中課程嗎?「我們學的已經超出太多了,」蘇偉馨說,主題式教學就是不設限,因此在學業、認知和人格發展上,學生常有超齡表現。「學生畢業後表現好,我都不意外,因為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對了。」

     家長也看見孩子的成長。林媽媽的女兒,從小就不善與人交談,曾被醫生診斷患有自閉症,林媽媽不願屈服現實。相信有奇蹟的她,決定告別正統的教育體系,帶女兒來到諾瓦。

     才上課沒幾個月,女兒就展現學習興趣,也願意和同學交流,連語言治療師都相當驚訝,直說從沒看過進步那麼快的孩子。

     林媽媽說,主題式教學給孩子更多學習空間,讓孩子發揮潛能,「來到這裡,改變我們的人生,」林媽媽忍不住紅了眼眶。

     目前就讀台大戲劇系的葉乃慈,畢業多年,依舊對諾瓦的生活印象深刻。小五時轉學過來,從一般課程轉為主題式,讓她興奮不已,她爬百岳、登雪山,什麼事情都得自己來,很難忘。

     她回憶,當時每天找資料,在筆記本上繪製心智圖,以此訓練邏輯思考,即便到了國高中,也是如此學習。

     「在這裡培養獨立和耐力,也有了追根究柢的精神,」她說,短短兩年,影響卻是一輩子,可以說是學習的天堂。

     六年級教室外的小木屋,是老師帶著學生一手打造成的,大家正忙著裝修和布置,將變成常設展覽館。對諾瓦來說,生活處處是教材,學習無所不在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彩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